top of page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X
  • LinkedIn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

  • Writer: Chloe Kan
    Chloe Kan
  • Oct 21
  • 4 min read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場景:我們都試過這樣


你在 OpenRice 或 Instagram 上看到一堆五顆星好評。「必試!」、「超正!」、「五分滿分!」


然後你親自去試,第一口就發現完全名不副實。


在這個人人都有意見、每道菜都有 hashtag 的城市,「信任」成為最稀有的貨幣。人們依然在搜尋、發帖與評論,但真正相信所見的,已所剩無幾。
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心理學視角下的「不信任」


資訊過載(Information Overload)


當觀眾被大量相同的讚美淹沒,大腦會自動關閉感知。心理學稱之為「資訊疲勞」。太多重複訊息反而導致懷疑,而非信任。人腦偏好「對比」,當所有評論都一樣時,人會自然認為那不是真實的。


負面偏誤(Negativity Bias)


我們天生更容易注意「不對勁」的地方。一個負評的影響力可抵十個好評,因為我們的生存本能會優先留意風險。當出現一條尖銳的負評,它在潛意識中會種下懷疑的種子。


來源可信理論(Source Credibility Theory)


人們不再相信訊息的來源。在香港,KOL 行銷發展迅速,消費者早已訓練出辨識「業配」與「真心推介」的雷達。只要產生懷疑,信任即刻崩塌。


文化背景:集體主義與懷疑習性 (Collectivism and Skepticism)


香港屬於集體主義社會,「面子」與社會和諧極為重要。人們仍依賴群體意見,但在經歷多年假評價與商業操作後,變得更加謹慎。結果是:我們依然跟風,但內心卻在懷疑。
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真實案例:NoLemon 的「真誠力量」


NoLemon 登陸香港時,品牌完全放棄傳統 KOL 模式,邀請真正的食客拍攝自己真實的用餐體驗,無濾鏡、無劇本。結果?28 天內達到 880,000 次自然觀看,互動率更比付費推廣高出三倍。


真實內容不只是引起注意,更重新建立了信任。觀眾相信,是因為他們「看到自己」在其中。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品牌信任危機


如今每個品牌都陷入同一矛盾:香港人熱愛發掘新事物,卻厭惡被「推銷」。傳統評論與網紅貼文被視為操控,而品牌自製內容又顯得冷漠疏離。當承諾與體驗的落差越來越大,懷疑成為常態。


消費者質疑的並非產品本身,而是整個「信任架構」。今日市場的問題,不是「曝光度不足」,而是「可信度不足」。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從評論到真實:新一代社會認同模式 (The New Social Proof Model)


舊的行銷邏輯追求「曝光度」,新的行銷模式重視「真實感」。


舊方式依賴 KOL完美畫面與大量提及;新方式則聚焦真實用戶、真情時刻與經驗質量。這場轉變並非表面,而是心理層面的。


真實故事能降低大腦的認知負荷,人不再需要「判斷要不要相信」,而是直接「感受到真實」。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反思


每一個「讚」都容易,但每一份「信任」都要用心贏得。下一個行銷浪潮,將屬於那些先懂人心、再懂演算法的品牌。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品牌如何重建信任?


重建信任的起點是誠實。



  • 評論是否來自真實顧客?


  • 語氣是否自然?


鼓勵真實評論,而非照稿稱讚。展示過程與人性化一面。



同時,讓顧客成為你的代言人。鼓勵故事分享,而非單純標記。真誠回饋比獎賞更能促進關係。當顧客感受到被理解,他們自然願意以更真實的方式分享。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
如果你的品牌發現評論與 KOL 成效逐漸下滑,你並不孤單。香港觀眾正在尋找「真實內容」,而非「排練表演」。


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心理學為核心,為餐飲生活及科技品牌設計「信任架構」與「真實行銷策略」,協助企業以真實故事轉化懷疑為互動。


行動建議:


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|市場營銷策略|消費心理學|【尋】牧 Mr. Discovery

常見問題:為何香港人不再相信評論?

Q1:為什麼香港人不再相信網上評論?

多年來的付費 KOL/品牌合作、假帳號與重複文案,令觀眾產生「評論疲勞」。人們已不再相信滿分評價,而是依賴「視覺真實感」,一些未經修飾、自然情感的影片與照片。

Q2:這種不信任的心理學根源是什麼?

源自「來源可信偏誤」(source credibility bias)。當觀眾察覺評論受到商業影響或品牌操控,信任立即崩潰。這會啟動「系統二 (System 2) 思考」,令人停下來分析、質疑,而非情緒反應。

Q3:品牌應如何重建香港市場的信任?

從「推廣」轉為「參與」。讓顧客用自己的語氣講故事,真誠比完美更能建立信任。強調真實的人,而非完美的畫面。即使回饋不完美,也應予以獎勵,因為誠實比任何經過包裝的廣告更能快速建立長期信任。

Q4:為何真實比網紅行銷更具效果?

KOL 行銷建基於「憧憬」,而真實行銷建基於「共感」。當觀眾看到真實用戶或員工分享自然瞬間,會產生「情緒感染效應」(emotional contagion),這種潛意識情感傳遞比任何演出更具說服力。

Q5:中小企可如何把握這股趨勢?

中小企更具優勢,因為距離顧客更近。專注於真誠溝通、幕後故事與社群互動,展示真實反饋與透明過程。信任往往誕生於「可見」與「脆弱」之間。

延伸閱讀



  • 《案例解碼:星巴克與 Z 世代效應(即將推出)》




 
 
bottom of page